唐太宗为什么要耗费大量的人财物力去远征高丽?
前言:唐太宗李世民不惜代价去远征高丽,是为了防止高丽占据东北地区,从而南下入侵***王朝,给后世子孙带来巨大的灾难。
自古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屡屡南侵,给中原王朝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尤其是“五胡乱华”这一历史悲剧,给汉族人民造成的伤害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因此,自隋朝统一天下,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王朝之后,历朝历代都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崛起非常警惕。
隋炀帝杨广就是看到了高丽强大以后的危害,才劳民伤财地对高丽进行了三次征伐;结果却导致了自己身死国灭。
李世民即位之后,首先发展经济,整军备武,打服了突厥,解除了最大的威胁。紧接着,李世民就开始调兵遣将,去远征高丽。
李世民的目的很明确:打败高丽,防止强大起来的高丽会南下侵犯中原地区;由自己来亲手解决掉后世子孙可能面对的困难。
最终,在唐高宗李治的时候,***王朝彻底解决掉了高丽问题,保障了东北边境的安全。
结语:唐太宗李世民为子孙解决麻烦的作法是正确的。但是,李世民毕竟是个封建帝王,不可能具备与时俱进的超前思维。
高句丽,后汉书《后汉书》中记作“高句骊”,简称“句丽”或“句骊”。汉元帝建昭二年(前37年)扶余人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建国,故称高句丽。5世纪后期,高句丽改称“高丽”,其君主也被中原王朝皇帝册封为“高丽王”,但后来出现的王氏高丽并不是高句丽的延续。(以下皆称高句丽)
贞观十九年(645年)开始,唐太宗亲率大军进攻高句丽,拔城迁民,杀伤甚众,直到当地变冷、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粮食将尽才班师回朝。在这之后,唐太宗听从朝臣建议,对高丽进行骚扰性攻击,耽误彼国农事,取得不俗战果,严重削弱高丽国力。
唐太宗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远征高丽,我认为原因如下:
中原故地
隋炀帝时,黄门侍郎裴矩上奏隋炀帝说:“高句丽之地以前是周朝分封给箕子的封地孤竹国,汉代分设有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四郡,晋朝也统治着辽东。”箕子是商国贵族,带领部分族人迁至半岛北部,建立箕子朝鲜。箕子朝鲜被卫满朝鲜所灭,而卫满朝鲜建立者是燕国将领卫满。汉朝灭亡卫满朝鲜,设立四郡,乐浪郡的郡治所在就是后来高句丽的国都平壤,又名长安城。
永嘉五年(311年),高句丽趁中原混战,袭占辽东西安平,截断朝鲜半岛通往辽东的水陆通道,后在永嘉七年(313年)侵入乐浪郡,建兴二年(314年)南侵带方郡,最终于404年全部占领玄菟、乐浪,将辽东大部分土地纳入高句丽版图。
反复无常
隋初,高句丽就多次小规模袭击隋朝边境,隋文帝对此很不满,并致书斥责高句丽王高汤,高汤只是表面上臣服。开皇十八年(598年),高句丽王率领万余靺鞨骑兵进犯隋朝辽西地区,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隋文帝派三十万大军水陆两路进攻高句丽,陆路粮草不济、士卒多病,水路遭遇大风,又逢高句丽王高元迫于隋军压力,遣使谢罪,上表称“辽东粪土臣元”,隋文帝罢兵。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高句丽王背着隋,暗中与突厥往来,试图与突厥联盟。隋炀帝察觉到此事,并没有予以制裁,只是给以警告,让高句丽尽臣礼,按时朝觐,高句丽王不从,“籓礼颇阙,帝将讨之”。从大业八年(612年)到大业十年(614年),隋炀帝以高句丽王高元不遵籓礼为由,三次亲征高句丽。第一次亲征,因为隋炀帝过多干涉军令,压抑将领才能的发挥,隋军损失惨重,遭遇惨败。第二次亲征,杨玄感趁隋炀帝率军围攻辽东城发动叛乱,隋炀帝被迫退兵平叛。大业十年(614年),隋炀帝发动第三次战争,高句丽王,高元害怕,遣使送回隋叛将斛斯政请降,隋炀帝撤军。但是高句丽王高元不遵从隋炀帝的命令朝觐,也不放回俘获的隋朝军民,唐初出使高句丽时看到很多被高句丽俘获的隋人,“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
大家都知道,隋朝之后是唐朝,隋朝曾经对高丽四次攻伐,可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等隋朝被唐朝取代之后,鉴于隋朝的前车之鉴,唐太宗暂时并没有想对付高句丽的心思,因此对于高句丽也只是警告,让他们归还俘虏,还有立即停止对东北边境的蚕食。
高句丽深知唐朝的强大,虽然心有不甘,可是也不得不装笑脸立马答应,他们表面上做得很好,可背地里却一直在增强自己的实力,争取能和唐朝抗衡,贞观十五年的时候,唐太宗派陈大德出使高句丽,当陈大德抵达高句丽的时候,竟然看到了很多的***。
他目光所及的***,个个都很凄惨,面黄肌瘦面带悲色,那些人麻木的看着他,不一会竟然全体都哭了出来,这一幕让陈大德心中非常震撼,脑海中一直都在想着这些同胞们的凄惨模样,等完成任务后,便立马回国,而后向唐太宗禀报自己的所见之情况。
唐太宗在听闻陈大德所说之话,表情异常愤怒,可他依然压抑着心中的愤怒,最后说出一句话:“朕必诛灭东夷丑类,救吾子民于水火!”天子之言一言九鼎,唐太宗既然说了,自然便要为进攻高句丽准备,而后唐朝便紧锣密布的进行着东征的准备,唐太宗起心思东征高句丽,拯救***子民,这便是他征高句丽的其中一个原因。闻之令百姓们热血沸腾,有木有?
这之后唐太宗便进行了五次东征高句丽,第一次率兵10.3万,新罗,百济,奚,契丹各一部兵马,征伐高丽,最终取得的战果是歼灭高句丽十万多人,但是因为安市城久攻不下,最终无功而返,这一次虽然歼灭十万多人,可是按照之前的目标来说,这是败仗!
第二次出兵4.3万,竟连败高句丽焚罗郭城连克石城和积利城,第三次出兵30万,可是因为唐太宗的突然病逝,导致无疾而终,这一次若是没有唐太宗的突然病逝,想必这一次必能大败高句丽,可惜,第四次总兵力共35万,可是平壤却久攻不下,而后又遇大雪不得不撤退,等第五次东征,兵力30万左右,灭掉高句丽,占领朝鲜半岛。
唐太宗弄这么大阵仗去攻伐高句丽,当然不可能仅仅是因为愤怒,毕竟啥愤怒都不可能持续20多年,而且人家还是一皇帝呢,其实还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为了收复原本就属于中原的国土,高句丽所占据的辽东以及朝鲜半岛北部之地,其实从汉朝之时便属于中原,当时高句丽也仅仅是汉朝的一个县而已,另一个原因便是为后世扫除祸患,当时的高句丽实力已经很强,堪称唐朝最大的威胁,若是任由其发展,日后定是大患,所以唐太宗便是要与高句丽死磕到底,不灭掉此国誓不罢休!
李世民曾说:“辽东旧中国之有,自魏涉周,置之度外。隋氏出师者四,丧律而还,杀中国良善不可胜数。……朕长夜思之而辍寝。将为中国复子弟之仇!”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李世民对高丽的必胜之心。
此时,高丽王高建武在修建“长城”的同时,加紧攻打百济和新罗,想把唐朝在朝鲜半岛上的盟国全部平定,以免除后患。为了消除唐朝的戒心,高丽王派人在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遣使朝贡,并和唐朝相互遣返了俘虏,主动与唐朝建立友好关系。贞观四年(公元630年),髙丽又献上封域图。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高丽在中断朝贡近十年后,派遣太子高桓权来唐朝贡献方物。唐朝对高丽***取安抚政策,于次年派遣职方郎中陈大德回访高丽。陈大德此行还肩负着一个重要任务,即侦察其地形地貌,天气水文,风土人情等情报,为将来用兵做准备。唐太宗对陈大德的汇报十分满意,形成了从海陆两路夹击高丽的***。
公元642年,髙丽发生内乱。其西部大人泉盖苏文发动了一场宫廷***,杀掉了国王高建武及其手下的大臣一百多人,另立高藏为王,自立为莫离支,把持军政大权。泉盖苏文对唐持有强硬立场,上台之后与百济结成同盟,全力攻打新罗。新罗在危急之时,遣使入唐求救。唐太宗派使臣出使高丽,劝说其罢兵。这样的事情在唐朝曾多次发生,每次都是髙健武在唐朝使者到来后虚与委蛇,写个谢罪表了事。但泉盖苏文以东方盟主自居,对唐朝的劝说不理不睐。不仅如此,高丽还派遣使臣前往漠北,用“厚利”挑唆薛延陀汗国与唐朝的关系,以牵制唐朝,同时加固高建武时代建造的“长城”,并在辽东和鸭绿水一带构筑军事据点,并大力加强辽东城(令辽宁辽阳)、白岩城(今辽宁辽阳东)等城的防御力量,以此作为第二道防线。
当时,唐朝与周边许多国家都建立宗藩关系,通过册封和朝贡来体现政治秩序。高丽的敌对行为不仅给东亚地区的稳定带来危险因素,动摇了唐帝国宗主国的地位,更重要的是成为唐朝东北安全的巨大隐患。唐太宗决心讨伐高丽,以绝后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凌臣科技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凌臣科技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