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圣叹“腰斩”《水浒传》是怎么回事?
因为他年少时读《忠义水浒传》就有一种感觉,认为***七十回以后的文字是他人(罗贯中)续作,文字不好,是“恶札”。所以他裁剪《水浒传》,使其截止于排座次,在水浒事业达到巅峰时戛然而止,并以水浒全伙被抓的噩梦预示水浒未来的走向。胡适说:“他删去《水浒》的后半部,正是因为他最爱《水浒》,所以不忍见《水浒》受‘狗尾续貂’的耻辱。”
先说最主观最直接的一种结论,我们平时在读***时总会把自己也代入进去,有时甚至觉得结局不符合个人的胃口就自己动笔做修改,比如憨厚的浦岛太郎偶然救了神龟,龙女赠送他一玉盒却警告他不能打开,但为什么他回家后亲人们都不在了,他自己打开盒子也变成了老人?路飞为了救艾斯大闹推进城,最后艾斯还是被赤犬杀了,太坑了啊。所以,大才子金圣叹会不会也有此感受,不愿意让喜剧变悲剧,一帮义气相投的人聚义之后过日子就好啦,招什么安,受什么罪呢?哈哈~
在金批水浒本前有一段金圣叹自述的话,他也向读者们很隐晦的解释了为什么要腰斩水浒:
夫身为庶人,无力以禁天下之人作书,而忽取牧猪奴手中之一编,条分而节解之,而反能令未作之书,不敢复作,已作之书,一旦尽废,是则圣叹廓清天下之功,为更奇于秦人之火,故于其首篇叙述古今经书兴废之大略如此。
也就是说那个年代《水浒传》和如今一样是相当流行,但时值社会动荡,战乱纷飞,朝廷为了镇压叛乱已是焦头烂额,而《水浒传》这本书恰恰极大的美化了盗贼间的绿林兄弟情,却把朝廷写成了无恶不作的地方,于是他可能觉得贼寇们配不上皇庭的恩泽,支配被斩尽杀绝,而梁山群盗们打出的替天行道口号也就变得惺惺作态了,于是在最后一章,金圣叹大笔一挥,借卢俊义之梦设计了一出嵇康杀尽108人的桥段(也就是《荡寇志》的第一章的前半部分)。
有人认为,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金圣叹有向朝廷献媚的意味,但你不得不承认读过金批后,你会由衷的佩服金才子的思维,也从那开始你能发现《水浒传》里好汉间绝不仅仅是表面的兄弟情,那些阴谋和心机才是我们真正要理解的东西还有人认为,其实金圣叹腰斩后的《水浒传》才该是它最原始的样子,用卢俊义的恶梦告诉大家梁山不可能被招安,他们的结局只有被抹杀罢了。
不过不管你金大才子如何评水浒,当时也没有多少读者们能真正理解他的“良苦用心”,倒是书贩子们都纷纷表示要拉黑金圣叹,因为章回数被他砍少了,自然书的价格也低了~
金圣叹所批《水浒传》成书于崇祯末年,把七十一回以后关于受招安、打方腊等内容删掉,增入卢俊义梦见梁山头领全部被捕杀的情节以结束全书。只因这一腰斩,加上他评点此书所持奇谈怪论,金圣叹遂成一时风流,声满天下。是怪杰,还是人杰?是始作俑者,抑或是敢为天下先?是非功过自有评说。 金圣叹(1608—1661年)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名***,字若***,明以后改名人瑞,字圣叹。一说本姓张,吴县(今属江苏)人,明诸生,入清后以哭庙案被杀。少有才名,喜批书.
本人对《水浒传》了解不深,因此只能乱答几句。
1.故事性。 《水浒传》前七十一回,是英雄的喜怒哀乐,是草根们的翻身抵抗,是血泪与血腥的***,是为了生存而斗争的。到了后面,几乎都是为了斗争而斗争,感情也只剩下哀。无论怎么说,后面的故事是不好看的。 这一回犹如诸葛之死。
2.思想性。 前七十回充满了反抗,解放,这是饱受禁锢的明代才子所喜欢看到的;到得后面,英雄不再站着了,逐渐的跪下,屈服于政治,成了朝廷的木偶,前面的反抗与解放精神,到此处荡然无存。后面既不合我思想,我便砍掉。
3.金圣叹 金圣叹此人,狂放不羁,孤高自许。很容易想象得到此人和一些水浒人物感同身受的。要他去投身下跪于【******】的朝廷,他做不到,水浒英雄也不能做到。
其实金圣叹性格矛盾,他劝导向善,却又欣赏充满了“恶”的水浒传;他反抗***的朝廷,却在得知皇帝夸赞之后俯身下拜。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腰斩了水浒,却又加上了一段卢俊义之梦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读者数码科技金大时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读者数码科技金大时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