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奠定了中国哲学的起源,其中为何十余次提到了“柔弱”?
柔弱是老子重要的核心理论之一。
柔,韧劲,能曲能直。
弱,示弱、处下。
老子的柔弱绝非是软弱无能的意思。
《道德经》中提及“柔弱”的有以下内容:
一、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之于有,有生于无。
这里所述的“弱”是万物之先决,也正是因为这微渺的弱小才兆见了日后的强大。也就是说万物的发展就是从无到有,从微到具,从弱到强。
这是因为在任何方面,强大是不能长时间保持的,太消耗国力和民众的注意力,会把国家和民众搞的疲惫不堪,导致衰败!
保持较小的优势和较小的民众观注度,可将国力和民力都精中到国民经济建设中,集中到必须改造的方面建设,才能逐步实现国强民富!
但是若在其他方面出现了风险如何办?例如外国外民族趁机侵略如何办?
所以老子提出柔能克刚、静能克动、少能胜多、弱能胜强的理论,并阐明这个道理的充分性、必要性,及其规律和应用规则,供人们治理国家所用!
也就是爱惜国力和民力,将其用到刀刃上,不能浪费,则国强民富,民心归矣!
《道德经》是社会人们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宇宙观学问,明了“道”和“德”的内涵,“道”是宇宙本体整体全息隐序存在之“无”和部分完整振动显序存在状态之“有”这样的一个自然状态的总称,命名为道。“德”是对道之响应而存在的状态。“道”是总体,“德”是个体。“道”和“德”有着共性与特性的关系,因此,道与德是异名同谓。
《道德经》中多次讲的柔弱,是要社会人们重视修道养德,“柔弱”是修道养德的具体应用,告诉人们在修养方法上要做到专气致柔,柔弱是人们看到的表象,基本质是非常的刚强。以水的物理性来阐述天下柔弱莫过于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柔能克刚,弱能胜强。这些以辩证方法来说明了其“柔弱”的功用。“柔弱”是人们遵遵贵德的一种至上德行。
柔弱与空与静与虚与无为等概念是老子为了修道者能够深刻理解‘’道‘’的内涵与外延尽其所能进行的形象比喻和近似说明而已。
目的是将向道的上士领进玄门,进而领会其中还有许多言语无法能够表达清楚的情景。
我们后来者依据老子《道德经》的文字表面意思就说道是什么、德是什么、柔弱就是什么的,就中了老子在道德经中所反复提醒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误区了。
老子和后来的知‘’道‘’者,怕不知者进入误区,十分强调‘’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后来的编撰者还将其置于全篇的首句,其意思就是要研究者知‘’道‘’是真实存在于永恒广大的时空的,它也存在于我们身边的。道的远、大、真实的样貌我们无法全面的知道,但是可以以人类生活的时空环境与修道体会和社会实践来进行理解的。
那么由道而天地而人类社会而人之个体,层层的比喻说明就在道德经中展开了(此不细说,另论之),所以整体的论述下来,到柔弱的概念处,就是要我们在普遍可以显见的好理解的刚强的作用的基础上,能够辩证的理解柔弱隐蔽的长久作用,所以柔弱在道德经前面篇章论述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要修道者和推行大道大德的社会治理者学会辩证看问题的方***,不背眼前景象、眼前利益所蒙蔽,坚持正道水滴石穿,‘’柔弱胜刚强‘’,这样的基本原则是学道者应当知晓和得到的方***。
当然在行而下的世俗社会运用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情况,应当以适时的方法原则正确应对之,道德经中的论述是如射箭,左右高低有偏差就进行调整,直至中地。
柔弱的方法在修道练功静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与刚强的方法奥义与辩证关系只有智者才会领会其中真意,愿意修习者可参考道教的有关书籍,此不多谈。
由中华民族万千年来的经验与理论总结和反复实践,正义的柔弱胜刚强,柔弱能够胜刚强,这样的例子和实践以及理论已经成为了一条普遍原则和实践的方法,并转化为战胜邪恶强敌的最有力武器。***领导的革命,所写的著作其中的精髓与中华文化哲学的理论传统有着惊人的一致性,比如抗日战争的《论持久战》以及《矛盾论》《实践论》等,利用的就是这样的辩证原理。
所以,结尾也要点明,在大道大德原则总纲领的统领下,柔弱胜刚强才有可能实现。所以柔弱胜刚强是方法,也是反证正道的存在,证明德道多助的社会实践部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地时空数码科技招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地时空数码科技招聘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