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区比较有名的书店?
我认为武昌区最有名的书店当属湖北省外文书店。
湖北省外文书店成立于1980年,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中南路11号,是一家有着悠久历史的品牌性书店,2019年12月,湖北省外文书店历经两年的升级重装归来。
湖北省外文书店共分为七层,面积1万平米。全新升级的外文书店以书店为载体,以图书为媒,整合图书文创、咖啡茶饮、书画艺术、科技人文、数码产品等多种时尚和传统元素,努力打造“图书+”、“文化+”的多种新兴业态:书店的核心区围绕光锥,自一楼开始分别是城市艺文客厅、24H书房、童书馆、人文书房和丝路书房、艺术书房和未来书店以及屋顶展示珍稀书籍的藏书阁。核心区两翼是书店衍生的和生活有关的空间。外文书店不仅仅是书店,更是个文化文创生活和美学综合体。
在古代,中秋节朝廷也会给官员发放月饼作为***吗?
答案是肯定的,可以说月饼起初就是为了奖赏群臣。
月饼来源于唐朝时期,八月十五,唐朝在与匈奴的战争中取得胜利后凯旋归朝,吐鲁番的商人为庆贺胜利向唐高祖李渊进献胡饼,李渊将这种外来食品分发给群臣们,并指着圆月说道:“应将胡饼邀蟾蜍”。
但此时 “中秋节”还没有固定的日子,月饼也还没进入寻常百姓家,朝廷也仅仅给予部分有功的大臣分发月饼。
直到宋朝时期,才将八月十五作为中秋节的固定日期,月饼也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苏轼在《留别廉守》中写下的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就是对月饼的记载,可见这个时候月饼是一种常见的食物。
明清时期,月饼就已经成为了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食物,也出现了专门制作月饼的店铺,很多大户人家会在中秋时节向百姓分发月饼瓜果。
在民间,中秋互相赠送月饼也是常见的事,明代著作《西湖游览志余》中就记载了这么一段话:“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
从上文我们知道,月饼起初就是慰劳将士大臣们的食物,此外,唐朝也有帝王赏赐月饼给新科进士的记载。那么每逢中秋时节帝王向大臣们赏赐月饼应该是很常见的,这一点可以根据帝王在中秋节宴请大臣们可以证实。
据史料记载,乾隆爷就在中秋时期大摆宴席三天:“乾隆五十年,中秋设宴乾清宫,筵宴九卿六部、满汉大臣、诸藩使节,邀三千馀人”。
我国农历以七、八、九三月为孟、仲、季三秋,八月十五因在三秋正中,故名中秋。
(由此可见,“中秋”之名与历法的形成有关。农历不是阴历,至汉武帝时的“太初历”而至相对成熟,故而“中秋”一名应当至少不晚于这个时期。这个问题我还未详细考据,或许不正确,这里就不引申了,但百度百科上说中秋源于唐初,本人是不赞同的。)
小麦引入我国的历史至少有三千多年,不过早先是整粒放锅里煮的,口感不好,很难下咽,也不好消化,所以种植面积不广,远远及不上小米。直到秦汉,才有了磨碎的面粉出现,面食的多种吃法逐步开发了出来,“饼”便是其中之一。
唐朝时“饼”已经是主要军粮。到了两宋,吃法就非常多了。
唐宋时期,所有面粉做的食物,都叫作“饼”,这和我们现在有些不一样。比如面条叫“水饼”,馒头叫“蒸饼”,因避仁宋仁宗赵祯的讳,其后又改成了“炊饼”,便是武大郎卖的那个东西。
(央视版“水浒传”里,武大挑着馒头叫喊着卖“炊饼”,当时觉得很扯淡,后来才知道人家还是挺严谨的)
唐朝时,已经出现了类似月饼的食物,但未有其名。北宋时,出现了“宫饼”,在宫廷内流行,也传到了民间,俗称“小饼”和“月团”。
据考证,那时的“饼”是菱花饼一类的饼形食物,后来才演变成圆形,寓意团圆美好。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
月饼真正成为中秋节广泛流行的食物,是在明朝,然后一直延续到现在。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记》提及:“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意。”,可见月饼于当时流行于民间。这一时期月饼的做法已经有很多种了,有烙的,有蒸的,有油炸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南京丝路数码科技公司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南京丝路数码科技公司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