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首次冲击是哪年?
人工智能60年(2016年):中国人工智能方阵发出第一轮AI冲击波
4月22日,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联合国内20多个国家一级学会,组成“人工智能方阵“,携手微软与英伟达(BVIDIA)人工智能巨头,发出第一轮AI冲击波。
4月5日,英伟达发布帕斯卡人工智能芯片(Tesla-p100)以及深度学习超级计算机,助力人工智能发展。
3月31日,微软“BUILD 2016“开发者大会传出重要信息:打造人工智能的集成化与智能应用,布局智能化浪潮。
微软怎么样“打造人工智能的集成化与智能应用, 布局智能化浪潮”?
微软的做法是:在人工智能集成化上,微软在BUILD 2016开发者大会上重点演示了微软智能助手Cortana的集成表现。在微软的演示中,Cortana被集成在了诸多应用之中,扮演者秘书的角色,成为了应用与用户,应用与应用之间的中介所在。
人工智能是在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上首先提出的。该会议确定了人工智能的目标是“实现能够像人类一样利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机器”。虽然,这个梦想很快被一系列未果的尝试所击碎,但却开启了人工智能漫长而曲折的研究历程。
人工智能的第一次高潮始于上世纪50年代。在算法方面,感知器数学模型被提出用于模拟人的神经元反应过程,并能够使用梯度下降法从训练样本中自动学习,完成分类任务。另外,由于计算机应用的发展,利用计算机实现逻辑推理的一些尝试取得成功。理论与实践效果带来第一次神经网络的浪潮。然而,感知器模型的缺陷之后被发现,即它本质上只能处理线性分类问题,就连最简单的异或题都无法正确分类。许多应用难题并没有随着时间推移而被解决,神经网络的研究也陷入停滞。
人工智能的第二次高潮始于上世纪80年代。BP(Back Propagation)算法被提出,用于多层神经网络的参数计算,以解决非线性分类和学习的问题。另外,针对特定领域的专家系统也在商业上获得成功应用,人工智能迎来了又一轮高潮。然而,人工神经网络的设计一直缺少相应的严格的数学理论支持,之后BP算法更被指出存在梯度消失问题,因此无法对前层进行有效的学习。专家系统也暴露出应用领域狭窄、知识获取困难等问题。人工智能的研究进入第二次低谷。
人工智能的第三次高潮始于2010年代。深度学习的出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多层神经网络学习过程中的梯度消失问题被有效地抑制,网络的深层结构也能够自动提取并表征复杂的特征,避免传统方法中通过人工提取特征的问题。深度学习被应用到语音识别以及图像识别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人工智能在大数据时代进入了第三次发展高潮。
最早提出人工智能一词的人是谁?
约翰·麦卡锡
1955年,麦卡锡联合申农、马文·明斯基、纳撒尼尔·罗彻斯特,一起发起了达特茅斯项目。该计划的目标是“基于‘我们能够精确、全面地描述人类智能中的学习等特征,并制造出机器模拟之’这一构想,继续阔步前进”。 1956年夏天,人工智能研讨会在达特茅斯学院举办,麦卡锡在会上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AI)”的概念。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最早人工智能大会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最早人工智能大会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