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芜湖扁担河多长?
芜湖扁担河全长约30千米,部分河段可通小木船,河床平均宽约50米。它南起永安桥泵站连接青弋江,东傍万春圩、一五圩,西靠东河圩、鸠江圩、流经军滩、罗渡、王拐、永镇、官陡、大桥、犁头尖、北到双摆渡进入长江。
扁担河流经的王拐小镇
芜湖市西边,有一条从南向北的圩区内部排水河,被称为扁担河,它名字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它像扁担,一头挑起长江,一头挑着青弋江;另一种说它是由人工扁担挑出来的。据了解,不久的将来,它将成为芜湖城市的景观带和水上乐园,是市民观光休闲的好地方。
清朝初年,扁担河东是一片草场,民国八年(1919)《芜湖县志》记载,张之洞曾奏请朝廷将万顷湖(万春圩)草场改治成屯田。 1956年,在扁担河入长江的上摆渡建起了双摆渡拦洪闸。 1969年,在扁担河入口处的弋江畔永安桥建成了永安桥进水闸。
2009年,为配合扁担河改造,又在军滩口重新建设了永安桥泵站。从而使西江圩、东河圩、万春圩及当涂一五圩自然联并,形成了现在的芜当联圩。扁担河也成为现在该圩区的一条内河,不能通航,仅有排水功能。河道上陆续建有官陡门、太阳垾、北咸辛、观音阉闸,东河与永红排灌站及渡口。河上在军滩、罗渡、三友、王拐、永镇、官陡门、鲁李等处建有桥梁。
扁担河边有个“双贤庙”。据民间传说,从前,河两岸农民,为了排水阻水的事,经常矛盾斗殴死人,官司打到两县大堂。当涂县令忙于查案,不幸溺死。芜湖县县令是他的好友,悲恸中一筹莫展,也只有一死了之。受感动的两岸农民,停止纠纷,共立“双贤庙”祀之。
禹会的由来?
在涂山西南十里的淮河边上,有一个不为外人所知的古老村落,名为“禹会村”。这个村子虽然其貌不扬、规模不大,但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而在考古界名声大震。
“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左传·哀公七年》记载了当年大禹会诸侯的盛况。历史上禹会村因禹会诸侯而得名,不仅多部古籍对禹会进行较为详尽的记载,禹墟遗址的发掘,更证实了禹会乃大禹会诸侯之地。2004年1月10日,经国务院文批准,原蚌埠市西市区更名为禹会区,至此,蕴涵丰厚历史积淀的禹会区地名正式载入历册。
禹会之名源远流长
《吕氏春秋》中,就已有禹墟记载。宋庆元刊本《汉书·地理志》记载:“禹所娶涂山,侯国也,有禹墟。”《春秋传》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山下有禹墟及禹会村。”《后汉书·郡国志》记载:“涂山,禹会万国之所。”晋《太康地志》记载:“涂山,古当涂国,夏禹所娶也,山西南又有禹会村,盖禹会诸侯之地”。清康熙《凤阳府志》载:“唐彭晁作庙记,略云,禹会诸侯于此,故村名禹会,有夏家、禹家后裔。”嘉庆《怀远县志·祀祭志》载:“唐彭晁作庙记,略云,禹会诸侯于此,故村名禹会,有夏家、禹家,皆禹之裔。”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有《涂山》诗“川锁攴祈水尚浑,地埋汪罔骨应存。樵苏已入黄熊庙,乌鹊犹朝禹会村”,即指此地。说明在汉代或最迟在汉晋之际,便有禹会地名。旧时分别有“禹会”“禹村冈”“禹会古台”等称谓。嘉庆《怀远县志》载:禹会村旧有禹帝庙,又称“禹帝行祠”,“建于南宋宝祐六年(1258)”,后毁于战乱。光绪《凤阳府志》载:“禹后裔”居于禹会村。民国期间倒塌后仅剩土堆。
清嘉庆《怀远县志·图说·淮东南境图》标注的禹村冈位置
史书上记载的“禹会”是不是位于蚌埠市的禹会村,作为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在淮河流域的子项目,禹会遗址考古发掘从2007年开始。2007年4月底的第一次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应为古代祭祀台的夯台,其上有古人居住遗址层及其散失的龙山文化时期陶片,并发掘出了极具龙山文化特征的"鬼脸形鼎足"等器物。
2008年4月,禹会遗址考古第二次挖掘发现大量文化层存在,意味着原先估测的遗址面积被改写,同时还发现人工堆筑现象明显的大片白色夯土层。裸露其中的"甲"字形夯土台基旁有红烧土堆积,可能是祭祀活动时摆放重要祭器的地方。专家认为,两次考古发掘证明禹会遗址是一处大型聚会祭祀遗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当涂人工智能哪家好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当涂人工智能哪家好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