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专业招生人数?
专业名称: (085410)(专业学位)人工智能
总人数 约2092—4789人(数据来源研招网,按研究方向合计,实际名额预估会更少)
非全日制: 57--103人
全日制: 2035--4686人
新增人数: -2233人
招生最多: 安徽大学,66人
人工智能在大学教学的利与弊?
当前我国教育系统中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严重不足,格物斯坦表示:必须从中学开始普及人工智能素质教育,减少考试负担,激发学习活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应对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
所谓“人机一体”或“人机融合”,是指随着纳米技术、基因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从生理、肉体上与机器合为一体,实现了“人的机器化”和“机器的人化”。在这方面,医学上已展示了很好的前景。在这里,笔者关心的是教育问题,即通过机器与人脑的联结而实现的“意识传导”将会对教育方式进而对教育的性质产生的影响。
随着纳米技术、基因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从生理、肉体上与机器合为一体,实现了“人的机器化”和“机器的人化”。在这方面,医学上已展示了很好的前景。同样,人工智能在大学教育里也显示出良好的前景和益处,当然也伴随着弊端。
利:人工智能实现了教与学的网络化和高效率。通过互联网的高效作用,教学过程相比过去要高效很多,海量信息的输入使得学生接受更多更丰富多彩的知识。新科技的注入也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热情,使他们更愿意投身于学习中。同时无纸化考试也运用在部分高校,大大得节约了纸张,从而达到环保目的。
弊:凡事都有两面性,人工智能也是一把双刃剑。由于人工智能要求学生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和做相关教学任务,不可避免地在日常生活中高频率地使用到电脑和手机,这就产生一个负面影响,学生过度使用依赖科技产品,不可避免会接触到电子游戏,使得那些自制力差的学生沉迷网络而影响学习。此外,电脑和智能手机对于贫困家庭也是一笔经济负担。
人工智能产学研合作模式主要有?
(一)以教学为中心的培养型合作模式
人工智能领域产业布局细节多样,不同地区的高校应考虑辐射范围,结合合作企业的应用场景和企业资源,展开多元化的人才培养。
(二)以研发为中心的开发型合作模式
高校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积累是目前企业无法比拟的,但其积累主要在基础科研论文和研发项目上,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且人工智能项目所依赖的海量数据往往掌握在企业手中,而高校科研工作者只能获得网上公开的数据集,资源十分有限。而大多数企业无法支撑人工智能领域基础研究阶段的漫长过程和资金投入,虽能获得海量用户数据资源但无从使用。企业与高校二者以基础科研和技术开发为接口开展合作的模式能够促进数据、技术和经济的有效融合,互补高校与企业的优势与不足。
(三)以产业为中心的经营型合作模式
在第三次发展浪潮下,人工智能逐渐被成熟商业模式所接受,并开始展露产业价值。而由于人工智能产业的特殊性,计算机和人是产业的主体,代码是产物,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受场地、原材料、环境、物流等因素的制约极小。
(四)综合型合作模式
综合型合作模式有效结合以上某两种或三种合作模式,兼顾教学、科研与产业。以苏州大学计算机学院某实验室为例,该实验室与国内一家著名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融合了“项目合作+订单人才培养”的模式。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高校人工智能教育方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高校人工智能教育方案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